崔动良有机哲学视角下的三元唯物论:手机台球游戏vs现场打球
日期:2025-07-15 00:23:22 / 人气:
手机屏幕上的台球游戏里,每一次白球的走位、角度的计算、力量的分配都能被数据精准量化——杆头与球的接触时间0.001秒,母球旋转角速度12 rad/s,目标球入袋概率78%。可当人真正站在台球桌前,握着冰凉的球杆,盯着台呢上滚动的彩球时,那些数据突然变得苍白:手腕的细微颤抖、呼吸的节奏变化、甚至空气里的一丝扰动,都可能让“完美计算”落空。最终决定成败的,是手掌与球杆融为一体的“手感”——一种超越数据的整体性体验。
三元唯物论将世界拆解为“物质、能量、信息”的三元结构,试图用这三个概念框定存在的本质。在理论层面,它确实比传统的物质-意识二元论更贴近现代科学:物质是实体基底,能量是运动动力,信息是秩序法则,三者如同台球游戏里的“球、力、轨迹”,构成一套可分析的逻辑体系。
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种“可分析性”上。就像手机游戏里的台球数据永远无法穷尽现场打球的微妙体验,将物质、能量、信息作为平列的“三元”,本质上仍是用概念的手术刀切割浑然一体的存在。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质能方程中清晰可辨,可当能量流动催生出意识这样的“涌现性存在”时,三元框架便显得捉襟见肘;信息被定义为“秩序的表征”,可谁又能说清,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直觉,究竟是多少“信息单位”的叠加?
这种局限的根源,在于三元唯物论仍困在“认知对象化”的思维里——如同用数据描述台球运动时,早已预设了“观察者”与“被观察对象”的分离。它试图用概念的“网”捕捉存在的“流”,却忘了存在本身是流动的、不可分割的“活态整体”。
崔动良有机哲学的突破,正在于它跳出了这种“概念拆解”的思路,直指存在的“活态本质”。其核心命题“物质与意识统一于能量有机体”,不是在物质、意识之外再添一个“能量”作为新的概念坐标,而是揭示出:物质是能量的凝聚态,意识是能量的流动态,二者本是同一能量场的不同显化,如同台球的“静止”与“滚动”,从未真正分离。
这种“体相辩证”的思维,恰似从“分析数据”到“体验手感”的跃迁。当人不再将自身视为“物质躯体+精神意识”的割裂存在,而是觉知到自己与周遭世界同属一个能量共振场时,认知便从“对象化观察”升维为“整体性参与”。就像打台球时,当手掌、球杆、母球的振动频率趋于一致,“打”与“被打”的界限会悄然消失,只剩下能量在球杆与球体间的自然传递——这便是崔动良所说的“内圣”:对能量本然状态的直接体证。
这种体证绝非玄虚的“感悟”,而是具有实践品格的存在方式。当人活在能量有机体的觉知中,其行为会自然呈现出与整体的和谐——如同优秀的台球选手无需刻意计算,杆法自会顺应球势,这便是“外王”:能量流动的创造性外显。此时,物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已失去意义,就像没人会在打球时纠结“是手在动还是球在动”,因为二者早已在能量的流动中融为一体。
崔动良有机哲学对“能量之后是否是信息”的留白,恰恰体现了其深刻的实践理性。如同一个刚掌握台球手感的人,不会急于规划下一种杆法的理论模型,而是先沉浸在与球桌的互动中——认知的跃迁从来不是“概念的叠加”,而是“存在状态的升级”。
三元唯物论对“信息”的执着,恰似试图用游戏数据预判所有可能的杆法,却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:当人真正进入能量有机体的状态,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全然不同。它可能不再是逻辑链条上的“知识点”,而是能量共振中的“直觉闪念”;不再是可量化的“数据符号”,而是与整体场域相呼应的“全息感知”。就像现场打球时,“手感”无法被数据还原,却能精准引导每一次出杆——这种超越概念的“知”,才是更高维度的认知形态。
说到底,哲学的使命从来不是构建“完美的概念体系”,而是引导人回归存在的本真。从三元唯物论的“概念拆解”到崔动良有机哲学的“能量体证”,恰似从“玩台球游戏”到“现场打球”:前者是对规律的抽象模拟,后者是与存在的直接相遇。当我们真正活在能量有机体的觉知中,便会明白:那些关于“物质、能量、信息”的争论,不过是认知升级路上的阶段性标记,而真正重要的,是在能量的流动中,感受存在本身的生动与圆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